网球赛场性别争议再度发酵,背后问题亟待解决
网球运动一直以来都受困于性别争议,近期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锦标赛上出现的事件再度引发广泛讨论。在法网期间,赛事总监阿梅莉·毛瑞斯莫因将黄金时段赛程几乎全部分配给男子比赛而遭到批评,有人指责她“背叛女性”。而温布尔登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举措,决赛场上所有执法工作均由女性裁判完成。然而,这一决定却在网球裁判圈内引发了疑问,有声音认为过度追求多样性可能压倒了能力考量。

与此同时,另一场围绕网球比赛体制的不平等问题却鲜有人提及——女性选手依然无法获得同男性一样的比赛赛制,被限制于更短的三盘两胜制。温网女单决赛中,美国球员阿尼西莫娃被斯瓦泰克仅用57分钟就击败,成为114年来最悬殊的比分之一。这场比赛的迅速结束与男子赛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斯瓦泰克顺利夺冠时,阿尔卡拉斯和辛纳尚处于一场历时超过三小时的激烈争夺的第二盘中。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比赛观赏性,也使人再次质疑网球五盘三胜制的娱乐价值为何几乎只属于男子选手。
这种两性之间的赛制不平等在大满贯赛事中尤为明显。回顾过去的经典历史瞬间,2019年温网男单决赛中,德约科维奇与费德勒激战近五小时,令人屏息观看。而同年女单决赛中,小威廉姆斯仅用56分钟就被哈勒普击败,再度加剧了比赛悬殊的性别对比。同样情况也出现在2012年的澳网赛场,女子决赛中阿扎伦卡以约1小时的强势表现速胜莎拉波娃,接下来德约科维奇与纳达尔的男单决赛却耗时接近6小时,成为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大满贯对决之一。这些事实引发了深层问题:为何女性选手始终被认为无法应对五盘赛制的身体挑战?而这一观点早在19世纪末都曾经受到反驳,例如1892年美国全国锦标赛,梅布尔·卡希尔与贝茜·摩尔就奉献了一场五盘大战,这本可以成为反证。
缩短比赛影响深远,“烟雾弹”掩盖问题核心
对于赛程安排和赛事曝光度的争议似乎常常成为讨论焦点,例如为何女单决赛总是在周六进行、而不是与男单一样安排在周日。然而这些问题不过是遮掩更深层性别不平等现状的“烟雾弹”。更重要的问题显然是比赛制度与负荷上的性别歧视。以斯瓦泰克的表现为例,她是否真的无法胜任五盘三胜制的比赛?评论员劳拉·罗布森在解说温网女单决赛时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认为如果阿尼西莫娃能够在更长时间的赛制中逐渐进入状态,比赛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翻看2004年法网历史,男单决赛中高迪奥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五盘赛制的奇迹逆转。显然,赛制设定直接决定比赛可能性与悬念。
“同酬”:平权的开始还是终点?
温布尔登在2007年做出了男女选手同工同酬的决定,这一举措被视为网球历史上的里程碑时刻。但仅仅实现奖金平等是否就能说明彻底实现了性别平权?答案或许并不乐观。尽管女选手拿到的奖金数额与男选手一致,但比赛长度却产生了实际工作时间上的巨大差异。2016年的澳网比赛,男单冠军德约科维奇在七轮比赛中总耗时大幅超出女单冠军科贝尔。当奖金以比赛时间换算时,德约科维奇的时薪比科贝尔少了约5.6万英镑。这种对实际付出的忽略无疑使所谓的“同酬”显得缺乏诚意。
就连一直以言辞谨慎著称的纳达尔都曾对简单推行奖金平等提出保留意见,认为奖金应该根据球员吸引观众的能力和赛事收入进行分配。然而,更优雅且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在大满贯赛事的后期阶段开始引入女选手的五盘三胜制。这种设定既能避免复杂的赛程调整,也能留存赛事的紧张感,而奖金上的逐轮提升也能进一步激励选手进行更高质量的比赛。
女性体力的误解与偏见——破除“天生弱势”之谣

关于女性是否适合长赛制的论点早已被科学研究所驳斥。数据表明,在持久性挑战中,男性与女性的体能差距会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极端耐力比赛中,两者表现仅有4%的差距。以网球为例,大威廉姆斯在2008年温网不仅通过直落两盘的胜利获得女单冠军,仅隔两小时后她还和妹妹小威再次出战,并一路拿下女双冠军。这样的表现显然粉碎了所谓“女性天生无法承受强度”的偏见。反观男子赛场,费德勒与纳达尔在那场耗时超过四小时的经典对决之后,显然无法立刻继续参加另一场比赛。女性选手的韧性可见一斑。
如今,网球界到了追求更大进步的时刻。仅实现奖金平等并不能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而斯瓦泰克的“双蛋”胜利或许可以成为推动“同工”理念的契机。从赛制到赛场,女性选手需要同样的机会来展示她们的实力。推进赛制改革,让性别公平与比赛形式真正匹配,才是网球走向更平等未来的关键一步。